“百代诗家跨代聚首的盛会” 两百余块屈原诗碑矗立乐平里,助力诗意宜昌

发布时间:2020-11-11            浏览人数:5694人次

碑廊一角

乐平里屈原雕像

蔡靖泉先生在乐平里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冯汉斌

“降钟伏虎啸天来,响鼓岩边擂鼓台,”经过历时五年的擘画和建设,在民间和政府多方推动下,备受期待的屈原文化碑廊工程建成告竣,11月8日,揭幕仪式在屈子故里乐平里举行,为诗歌圣地乐平里“三闾八景”平添了一道诗性馥郁的风景。省屈原文化研究会、宜昌市屈原学会、秭归县文联和屈原镇政府的有关领导、嘉宾,三闾骚坛诗社社员和乐平里村村民等近两百人参加了揭幕仪式,一起见证诗意乡村的高光时刻。

省屈原文化研究会会长蔡靖泉表示,“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碑廊的建成,是不朽之盛事。杂文名家符号先生说,乐平里是中华诗祖屈原诞生的山村,是哺育世界级文化名人成长的福地。从这里出发,屈原日后成为正道直行、苏世独立、泥而不滓、光争日月的民族英魂。在屈原诞生二千三百余年后,由故里后辈民间捐助修建的文化碑廊,是百代诗家跨代聚首的盛会,堪为历代歌咏忠魂的诗廊,礼赞千古贤哲的文壁;促引后世警省的思墙,烛照万祀灵魂的心碑。


碑廊故事:一家四代捐款18万多元


自2015年开始,由姜朝凤、姜廷芳、徐正端和吴述圃等共同发起,倡议兴建屈原文化碑廊,并率先捐款,交由宜昌市屈原学会来具体实施,在倡议人的带动下,众多有识之士踊跃捐款,共襄盛举。宜昌市屈原学会副会长杨玲玲告诉记者,碑廊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始至2020年10月,共收到捐款人民币40.3万余元,其中四位倡议人率先捐款10万元,姜廷芳先生一家四代共捐款18万多元。

姜廷芳先生1936年出生于秭归水田坝乡辛家坪村,1957年毕业于武昌钢铁工业学校冶金机械专业,曾在辽宁葫芦岛锌厂、广东韶关冶炼厂工作,历任韶关冶炼厂车间主任、党委副书记和副厂长,为我国的有色金属冶炼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心血。比他小两岁的夫人向晴鹤是秭归向家湾人,生于教育世家,父亲向怀思解放前曾担任过秭归县级中学和秭归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她自己也在教育战线耕耘了半个世纪。两人结婚后,向晴鹤随夫迁居葫芦岛、韶关等地,一直坚持在子弟学校任教,所带的学生很多都成了栋梁和精英。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长为优秀人才,不仅在深圳成家立业,而且心系公益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在深圳创业的儿子姜宇第一时间捐款一百万元。孩子们业有所成,老两口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公益上来。

2015年10月,姜廷芳等发起兴建屈原文化碑廊,他率先捐款5万,还号召孙子姜学舟、外孙赵子宽各捐500元。2018年,碑廊二期工程启动,姜廷芳再次动员全家一起捐款共13万元,向晴鹤女士单独个人捐款5000元,儿子和女儿两家都参加了捐款,甚至才几岁的重孙女也不例外,由姜廷芳代为支付。姜廷芳先生一家四代全力弘扬屈原文化,两次捐款共18万多元,成为碑廊建设的佳话。值得一提的是,早已定居深圳的姜廷芳夫妇,为了迅速筹款,在子女的支持下,甚至不惜卖掉宜昌的居所。

记者8日在屈原文化碑廊揭幕仪式现场看到,前后历时5年的碑廊工程,共立石碑210块。第一期碑廊内容,是从战国开始至1949年初,优选两千余年间100位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和少数外籍诗人吟颂屈原为主题的诗词作品;第二期内容则以秭归县三闾骚坛诗社社员和宜昌市屈原学会会员作品为主,选取赞颂屈原的诗词联优秀力作100篇,刻石成碑,致敬屈子。


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蔡靖泉:毕业后出行的第一站就是乐平里


以《楚文学史》和《楚文化流变史》两部力作享誉学界的楚史专家、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文化研究会会长蔡靖泉此次专程来宜,参加讲座和诗碑揭幕活动。11月7日上午,他应伍家岗区委宣传部等的邀请,做客新华书店伍家岗书城,为宜昌市民开讲以“屈原与端午”为主题的文化讲座。他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是最具艺术创造性的巨匠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屈原则是最富有文化涵义的伟人之一。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一点对于理解屈原其人其诗,至关重要。屈骚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诗歌形式的开拓、表现手法的掘进、艺术典型的塑造,“魏文帝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语用之于屈骚,也再恰当不过,屈原因屈骚而得以不朽,屈骚借屈原而用于经国,‘一读骚经一肃然’,古往今来有很多仁人志士诵读屈骚以经国纬邦,以效法屈原而青史留名。”

在8日当天的揭幕仪式上,蔡靖泉会长透露,他平生曾四次到乐平里,每次来都像是朝圣。“最早的一次是1982年,我刚刚从武汉大学毕业,分到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里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秭归考察、摸底,为即将于当年端午节在秭归召开全国首届屈原学术研讨会做准备。因为时间紧迫,单位破例允许我们坐飞机,我和当时的《长江文艺》编辑刘益善一起,冒着大雨在武汉王家墩机场起飞,一路颠簸来到宜昌,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宜昌方面答应全力支持后,我们又来到秭归,秭归也很支持这次会议,答应在几个月内改造完成县委招待所。然后我和刘益善坐船经香溪河,然后到七里峡,到乐平里,感觉那时的乐平里一派田园牧歌景象,还有不少与屈原有关的名胜古迹。但考虑到来乐平里路途难走,我们当时的会议并没有安排到乐平里考察的行程。开会期间,许多代表还是强烈要求到乐平里看看,于是我又私下带了一群中青年学者,踏上了乐平里这方诗歌原乡,”蔡靖泉回忆说,现在想来,当时情景如在眼前。


杂文名家符号:碑廊将与绿粽、金橘、九畹芝兰共芬芳


为了致敬姜廷芳向晴鹤伉俪的义举,杂文名家符号此前专门为姜廷芳先生的《屈原文化传承之歌》写序,盛赞碑廊是百代诗家跨代聚首的盛会;成千古风流与底层草根唱和的佳期。与绿粽、金橘、九畹芝兰共芬芳;与“我哥回”、招魂曲、峡江号子齐谐振。嘉许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82岁高龄的符号先生,因为年事已高,无法亲临乐平里。引为憾事之余,他为揭幕仪式连夜写了一份书面致辞,追忆他与乐平里一生的错过和相遇,“五十八年前,我与乐平里擦身而过。1962年秋,我作为宜昌地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首次来秭归巡考。在船上拜读随身携带的齐克《金色的长江》,第一次知道了乐平里是屈原的家乡。本想借此机会亲身踏访,无奈公务在身,交通不便,遗憾未能成行。”

“时间过去了十六年,到1978年暑期,应李啸海之邀,同他搜集整理有关屈原的民间传说,又一次来到秭归香溪,准备进乐平里采访。无奈缺乏交通工具,日程又紧,与乐平里又一次失之交臂。除了访问了香溪的一些老人、凭借同文友王敏的彻夜交谈外,只能凭啸海收集的大量原始资料、现场绘制的地形示意图,整理成文。1979年6月,全国性的《民间文学》以头组位置刊发‘屈原的传说’四篇,还配有著名漫画家缪印堂的漫画。其中第一篇就是乐平里的八景之一的《照面井》。于是‘乐平里’开始为全国读者注目。”在8日的揭幕仪式上,他专门托人转赠这本珍藏了40多年的刊物给屈原纪念馆。

这一次错过就是十七年,1996年,彼时身为宜昌市副市长的他,因检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展来到了屈原镇。在临近傍晚的时分,乘着颠簸的农用车穿过七里峡,终于来到了乐平里,完成了与乐平里的首次、也是惟一一次相遇。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