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米芾、苏轼、欧阳修……组团来汉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极目新闻            浏览人数:2247人次

书法左_副本.jpg


“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

昨日(9月27日)

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


此次活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共同承办。


活动包括“宋代法书特展”“当代临摹与创作展”和“宋代书学研讨会”三大板块,欧阳修、苏轼、米芾等书法真迹,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辽宁博物馆远道而来,多件“国宝级”作品在湖北首次展出。


宋代名家代表法帖现“真身”


在湖北省博物馆南馆四楼书画厅,不少难得一见的宋代名家代表法帖“真身”现身,包括从故宫博物院借出“一级甲类”米芾父子文物三件——米芾的《衰老帖》、《破羌帖跋赞卷》和米友仁的《动止持福帖》;从吉林省博物院借展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从辽宁省博物馆借展欧阳修《欧阳氏谱图序与夜宿中书东阁诗合卷》;上海博物院借展吴琚《碎锦帖》等。


与此同时,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55件珍贵拓片也同时亮相。


当代名家临摹和创作书法展


南馆三楼特展厅,则展出当代书法名家临摹宋代书法法帖和创作的作品。中国书协前期面向全国遴选书家进行选帖创作。观众将在此板块,集中看到当代书坛展现宋代书法“尚意”书风的精品佳作。


听专家解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9月27日上午,宋代书学研讨会主题演讲率先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举行,李刚田、从文俊、程郁缀、徐利明等全国书法、文学领域重量级专家,围绕“宋代尚意书风的由来”“宋代尚意书法观念与内涵”“宋代尚意书风的历史影响”等话题提出独到见解。


书_副本_副本.jpg

市民在苏轼《醉翁亭记》拓片前参观欣赏苏轼的书法作品。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专家表示,唐人尚法,指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所谓“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这种重主观、重个性的美学思潮特别强调了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这样,书法艺术就与人的品格性情有了直接的关系,书法的美就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即它所传达的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


书2_副本_副本.jpg

辽宁省博物馆藏的米芾行书《天马赋卷》(传)。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专家介绍,欧阳修在书法创作上,真、行、草兼擅,清劲秀逸,自成一家;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各因其性而就于道”的学术思想和“书以自适”的书法观,后来的尚意代表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无不受其影响。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并被誉为四家之首。在苏轼的凝聚下,北宋书坛的书法核心理念渐趋于一致,形成了一种重哲理、重书卷气、重人品和书品、新意与法度的统一,以及讲究个性化和独创性的时代观念。苏轼成为北宋尚意书风最核心的人物。米芾为北宋“尚意书风”代表人物,其集古出新的创作路径深刻影响后世。苏轼及米芾本人分别以“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刷字”评论其书风。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文俊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宋人尚意有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唐代长安实行夜间宵禁制度,唐人几乎没有夜生活。到北宋,朝廷重文轻武,商业发展,对百姓的控制放松,汴京城老百姓可以夜间从事商业娱乐活动,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好歌舞,填词作画,宋词在此基础上繁盛起来,文人书家的书写也流露出底层市民的自由、自适气息,此时书法能够反映书者意趣、情怀,书者将个人个性情怀诉诸笔端,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代尚意书风。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徐利民,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提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除“苏黄米蔡”,还要加上宋徽宗赵佶。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黄庭坚、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徐利民还认为,宋代尚意书风的由来,与禅宗的理念在当时盛行有较大关联,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与寺庙高僧有交往。“宋代文人往往将禅意、画意与创作者的情意展示于书写的笔意之中。”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