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节 | 见字如面,重回“创作现场”感受“文学时代”

发布时间:2023-11-01            浏览人数:233人次

作为2023武汉文学季的配套展览,“文学时代”手稿文献展暨历届“青春诗会”诗人代表手稿文献展正在东湖风景区“碧潭观鱼”展出。手稿文献展将贯穿整个武汉文学季,持续展出至11月22日,期间免费对市民游客开放,让大家在饱览东湖风光的同时,也能品味到文气的激荡、诗意的奔腾。

百余幅手稿集中亮相,来自全国各地

此次展览共展出手写的诗作、文献百余幅,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梁晓声、徐则臣、邓一光等全国、湖北省和武汉市文学名家的手稿;其二是吉狄马加、王家新、翟永明、西川、欧阳江河等自1980年至2022年间历届“青春诗会”诗人代表的手稿。

步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作家面对面对话。一份份独一无二的手稿,展现出作者独特的魅力。从书写的笔迹看,既有钢笔、水性笔书写的,也有传统的毛笔、铅笔所写;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类型。颜色各异、形式多样、大小不一的稿纸上,“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化报”“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现代诗笺”“四川省作家协会”“湖北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字样频频出现在页眉或页脚,颇具时代特色和地域印记。

记者了解到,此次手稿文献展从收集到展出,历时三个月。通过面向全国、湖北省和武汉市文学名家邀约,作者们亲笔书写的手稿资料从各地四面八方汇集武汉,装裱后呈现在“文学时代”手稿文献展上。展出的87件历届“青春诗会”诗人代表手稿则由知名策划人、《致青春——“青春诗会”40年》执行主编王晓笛从北京带到武汉。

“字、纸,是自文学诞生之始和承传至今的主要呈现形式。在打字机和电脑普及之前,纸笔耕耘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方式。”手稿文献展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时至今日,随着现代科技带来的极大创作便利,屏幕代替了纸页,指尖代替了笔尖,但白纸黑字仍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存在。为致敬这种正在逝去的创作方式,“英雄城市 文学先锋”2023武汉文学季组委会特别策划了本次“文学时代”手稿文献展暨历届“青春诗会”诗人代表手稿文献展。

林东林介绍,由于筹备时间、展陈空间和各种因素所限,还有诸多文学名家和创作者的手稿未能收录其中,实为遗珠之憾,“不过我们依然可以透过目前所展出的这些手稿管中窥豹,看见纸笔对于文学创作的绝对意义,进而进入到那个不为时间和介质所囿的‘文学时代’。”

从1980年至今,以诗歌致青春

王晓笛的父亲王燕生是“青春诗会”的创办者之一,他希望用手稿征集的形式纪念这项中国诗坛最负盛名的诗歌品牌。此次武汉文学季,王晓笛从自己征集到的500余位历届参会诗人的诗作手稿中,挑选出知名度较高、书法水平较好的87件优秀手稿带到武汉集中展出。“这些手稿每一件都很珍贵,都是青春诗会的诗人们的代表作,墨迹与年华一同流淌,希望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书写的魅力,诗歌的魅力。”王晓笛说。

“青春诗会”成立于1980年,是《诗刊》的一个重要品牌,历时40余载,已经举办了38届,推出了舒婷、顾城、于坚、西川、欧阳江河等诗坛代表人物,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王晓笛介绍,第三十九届青春诗会计划于今年11月在湖北宜昌举办,此次手稿展展出的作品覆盖了从1980年至今,过往38届诗人的珍贵手稿,也是希望和今年的青春诗会产生一个互动。

记者从历届青春诗会诗人代表手稿中发现,鲁迅文学奖获奖者沈苇、曹宇翔、娜夜、于坚、荣荣、林雪、雷平阳、大解、李元胜、叶舟、阎安、汤养宗、张执浩等,以及至今仍活跃的实力诗人王家新、翟永明、西川、欧阳江河、臧棣等的手稿都在其中。

“生于1944年,36岁,属猢狲。因久居沙漠,前额已刻有三道长纹并两道短纹;因脑血热,额顶已秃去25%左右的头发。”这是杨牧1980年于北京虎坊桥写下的名诗《我是青年》开头的一段简介。此次亮相的手稿为杨牧2020年76岁时所抄录的。这首诗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如今依旧可以从中感受到一股昂扬的斗志。

1980年,顾城在《星星诗刊》刊发了一首题名《一代人》的诗歌,全诗共二行18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也得以在此次手稿展中展出,由著名书法家邓代昆书写。

一份份珍贵手稿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是如何以青春之诗咏青春之志。

重回“创作现场”,感受灵感凝结瞬间

见字如面,一张张纸笺是灵感的印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静立展品前,默念那纸上的诗歌名篇,与文学名家心意相通、情感相连。

“前不久在一本期刊上读到梁晓声的小说《遭遇“王六郎”》,没想到今天能看到他本人对书中人物的一些分析,意犹未尽,准备回去后再重读几遍小说。”文学爱好者徐平在现场仔细阅读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梁晓声用铅笔写下的《闽宁山海情读后感》《关于“良缘”与友情》《电影<绿皮小火车>观后感》三篇稿件。记者看到,手稿整洁美观,字迹工整、干净漂亮,有二三处用红色水性笔修改的痕迹。“字如其人,感觉这几份手稿的书写,给人一种浓厚的文人气和书卷气,我很喜欢。”徐平说。

晓苏的长篇小说《五里铺》手稿被整本展出,厚厚一本手稿数不清页码和字数,颇令人震撼。晓苏介绍,“《五里铺》写于1997年,出版时书的页码为320页。手稿是当时一字一句纯手写。”

手稿就是写作者的另一个“创作现场”。林东林说,“用笔在纸上书写文字的行为,已经在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我们可以再次通过这种文字纸张的形式来重新感受文学的力量,感受文字的力量。”透过一份份手稿,仿佛能听到写作者笔尖触纸、墨迹倾流的声音,手稿或隽美或灵动,有一些还体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更正的痕迹、书写的习惯、删改的意图,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令读者从中发现作品从孕育到定型的过程的细节。

徐则臣的手稿以《感谢一条大河》为题,梳理了自己的文学之路,并重点感谢了一条对他文学创作意义深远的河流。从手稿上多处修改花了不少工夫。“二十二年来”改为“自我写作以来二十二年”,“明天”改为“第二天”……从字迹的微妙变化中,重回“创作现场”,感受作者灵感凝结的瞬间和对凝练精准的语言风格的追求。

文学与美景相遇,激荡城市诗意

与10月26日晚举行的“英雄城市 文学先锋”2023武汉文学季第三届东湖诗歌节相呼应,手稿展继续点亮诗歌东湖,诗意江城。在这个免费的无门槛文化艺术空间,将写作者不太为人知的创作过程从幕后展现到眼前,所有人都可以近距离参与。

“得知这几天有武汉文学季活动,趁着周末过来看看。”10月29日,来自湖北黄冈的教师余缘友来到东湖打卡手稿展,他在展出的一份份作品前停留,仔细阅读,静心欣赏。余缘友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也喜欢写诗,这次游东湖、看手稿,更觉诗意盎然、诗兴大发,“今天看到不少自己喜爱的前辈的手稿作品,感触很深,感觉是和他们在隔空交流”。

艺术是自然最佳的点缀,自然是艺术最好的展厅。流连于东湖美景,徜徉于手稿展厅汇中,心中诗意油然而生。有观众现场低声吟诵自己喜爱的诗作:“就是这种神奇的力量/它让我的右手/在淡淡的忧郁中/写下了关于彝人的诗行”(吉狄马加:《部落的节奏》);“我真的愿意/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张执浩《高原上的野花》)……

不少观展者表示,通过阅览文学名家的手稿,能体会到满满的文化气息,“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歌之美,而且让我仿佛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次观展收获满满”。

和朋友一起来观展的市民肖筱说:“诗人手稿把我们吸引到诗歌现场,向诗歌靠拢。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诗歌,还有被诗歌点亮的山水,被诗歌点亮的城市。”

据悉,2023武汉文学季期间,在黄鹤楼公园、中山公园、解放公园、月湖公园、南湖幸福湾公园、定远公园还将开设“公共诗歌空间”,让市民游客尽享诗和远方。

文学名家观展:“看到自己20多年前的手稿,倍感亲切”

“没想到在手稿展中看到自己20多年前的手稿,倍感亲切。”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抵达东湖,在山水秋意间体味笔尖与时光的触感。

“这一定是当时收到了精美的笔记本后迫不及待写下的,一晃已经25年了。”著名诗人娜夜驻足在自己的手稿前,细细端详着纸张的质感、笔触的力度,回忆起自己抄录时的心情。她的这份写于1998年3月的手稿上写了一首题为《起风了》的诗作,这是她流传很广的代表作。手稿中写道:“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野茫茫的一片//顺着风/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思想/只需要芦苇/顺着风、野茫茫的一片/像我们的爱 没有内容。”看着满墙的手稿,也带给娜夜新的启发:“以后也要继续用手写的方式创作,收藏好,都是自己珍贵的记忆。”

“虽然不是第一次参观手稿展,但每一次都有新的触动。”武汉文学院院长、诗人张执浩流连于展厅之中,他告诉记者,“从手稿中能更直观看到诗人们创作的风格、不同的艺术追求展现,通过字迹感受不同诗人的性情。”1994年,张执浩加入“青春诗会”,至今已近30年,他说:“手稿不仅仅是对时光的记录,还是对青春的记录。”展览上,张执浩写于2003年的《高原上的野花》的手稿也在其中,风格朴素、自然而然。

“‘我把毛病献给你,你却给了我长江’,林白的这首诗里充满了对武汉的感情。”在“英雄城市 文学先锋”2023武汉文学季举行“游江城写江城——文学名家江城行”活动时,行至手稿展现场,邓一光等人在《致武汉》手稿前吟诵诗作,并回忆起当年在湖北采风、创作的场景,感慨颇多。

“手稿保留了创作者当时的印记。特别是参加过青春诗会的很多诗人都是当下中国诗坛上的中坚力量,这次手稿展可以看到他们当年参会时写下的一些诗作,既有文献的研究价值,也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观展后,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表示,“通过手稿展,观者能看到这些写作者充满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艺术追求,还可以看到诗歌和书法结合在一起的特殊风貌。”他希望能够多举办类似的手稿展,并不断扩大规模。


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

电话:027-82605800/82624796

传真:027-82624796

武汉文联微博